首页 > 万荣概况>魅力万荣
历史沿革
发布日期:2025-03-04 09:15 来源: 万荣县人民政府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打印本页
(一)万泉县
唐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,因河东多寇乱,并时有突厥入侵遂割稷山、安邑、猗氏、汾阴、龙门5县部分村庄置万泉县,于薛通城(今万泉乡古城村)设县城,因城东涧沟多泉水,故以“城临山涧,地多涌泉”而取名“万泉”,亦谓“虽因东谷多泉,实志水少也”而取名“万泉”,时属泰州(一说秦州)。贞观十七年(643),泰州废属解州:贞观二十年(646),改属蒲州,大顺二年(891)改属河中府。
宋靖康元年(1126),割河东地以界金人,金贞祐三年(1215)荣河县改升荣州,属荣州。
元至元三年(1266)并入猗氏,属于河中府:元至元十四年(1277),县人皇甫祜以户满千诉于省部,至元十六年(1279)获准复立万泉县,仍属河中府。
明洪武二年(1369)改河中府为平阳府蒲州,县从属。
清雍正六年(1728),蒲州升府,县仍从属。
民国3年(1914),废府设道,属河东道;民国16年(1927)废道,直属山西省政府。民国34年(1945)日本侵略军投降,阎锡山在运城设第十五(后改为第十四)专署,县从属。
1947年4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万泉,属晋绥边区第十一分区;1949年3月,属晋南行政公署运城分区;同年8月1日,根据华北人民政府通令,属运城专区;1949年10月属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晋南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;1950年1月属山西省人民政府运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
(二)荣河县
荣河,上古为纶邑,陶唐在冀州境内,有虞在王畿内,夏为甸服地,商为冀州侯国地,西周为耿国地,东周为晋国地,战国为魏汾阴地,秦仍为汾阴,属河东郡。汉置汾阴县,属河东郡。三国时属魏,仍为汾阴县。晋废汾阴县,归蒲坂县。北魏复置汾阴县,属北乡郡。北周时仍为汾阴县,属蒲州。隋仍为汾阴县,属蒲州河东郡。隋义宁元年(617),以汾阴、龙门置汾阴部。唐开元十年(722),修后土祠时,第二次出土宝鼎遂改汾阴为宝鼎县,属河中府。
宋大中祥符四年(1011),“荣光幂河”,遂将宝鼎县名改为荣河,初属陕西路,后归河中府。金贞祐三年(1215),改升荣州,属河中府。
元初废州复县,仍为荣河县,属河中府。
清仍为荣河县,属平阳府蒲州。雍正六年(1728),升蒲州为府,荣河随属。
民国3年(1914)废府设道,属河东道。民国16年(1927)撤道,县名仍旧,直属山西省政府。民国34年(1945)阎锡山在运城设第十五(后改为第十四)专署,县从属。
1947年4月13日,荣河解放,属晋绥边区第十一分区;1949年3月属晋南行政署运城分区。同年8月1日,根据华北人民政府通令,属运城专区;1949年10月属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晋南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1950年1月属山西省人民政府运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
(三)万荣县
1954年8月15日,万泉、荣河合并为万荣县,属晋南专区。1958年11月1日与河津、稷山合并,称稷山县。1959年7月1日从稷山分出,复置万荣县。1970年4月9日晋南专区分为临汾、运城两个地区,万荣县隶属于运城地区。
2001年4月,全市撤乡并镇,宝井乡、荣河镇合二为一,成立荣河镇,撤销宝井乡;三文乡、汉薛镇合并为汉薛镇,撤销三文乡;埝底乡、皇甫乡合并为皇甫乡,撤销埝底乡;城关镇更名为解店镇。2020年3月,全县撤乡设镇,裴庄乡设为裴庄镇。2021年3月,全县撤乡设镇,高村乡设为高村镇。全县现有6个镇、8个乡,共207个行政村。